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文学论文 >

试议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征(2)

时间:2014-04-14 13:52 点击:
以乡土气息为民族特征的电影配乐,核心在于贴近生活、原汁原味,以民族的本土性和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作为音乐创作的根之所在、魂之所归。相比鸿篇巨制《无极》,陈凯歌导演1984年的作品《黄土地》更为精彩。这是

  以乡土气息为民族特征的电影配乐,核心在于贴近生活、原汁原味,以民族的本土性和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作为音乐创作的根之所在、魂之所归。相比鸿篇巨制《无极》,陈凯歌导演1984年的作品《黄土地》更为精彩。这是一部关于西北黄土高原情结的电影,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运用了大量的陕北民歌“信天游”曲调,音乐结构和曲调沧桑、悲壮,与电影里广袤无垠的西北黄沙、狂风、黄土地交相呼应,贫瘠与干裂的基础乐调摧枯拉朽。同为第五代导演,张艺谋的土地礼赞更是个中典范。《红高粱》的电影配乐大量使用了地方曲调和乐器,热烈、自由的表达力透纸背,展现最纯真的农村传统文化,让观众印象深刻。例如在“野合”这场戏中,配乐使用了传统乐器——唢呐,大大小小各种音阶的唢呐此起彼伏,声音洪亮、齐天共鸣,突破人性的压抑。影片中还有两首广为传唱,甚至超越电影本身的经典歌曲《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》和《酒神曲》,乐曲酣畅粗犷、真实自然,给人质朴、自然、真实之感。

  二、民族特征最鲜明的表达:民族乐器与地方曲艺

  中国的电影音乐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,形式多样、题材各异的民歌、民族器乐、戏曲和曲艺等民族民间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
  (一)民族器乐:音乐民族性之体

 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在音乐历程中是不容小觑的,我国民族乐器的种类不胜枚举,有的如潺潺流水、婉约动人,有的如硝烟弥漫、苍凉悲怆,拉弦、敲击、吹奏、指拨等形态、技法各异,不论是泉水叮咚还是大江东去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与西洋乐器相比,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音调中饱含了一种文化的沉淀,不单以听觉感官刺激观众,更强调直达心底,以起伏、回旋、激荡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。

  关于吹打乐器《诗经》中早有记载,萧、管、笙、埙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婚丧祭祀,应用在电影配乐中收效良好。例如故事片《凤凰琴》中“升国旗”的场景,口琴和竹笛两种简单的乐器相互配合,反映一个真切又无奈的现实——山区小学的贫穷与落后。单薄的乐器却带来丰富的情感对比,在艰苦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心无比清晰。再如电影《菊豆》中主人公哭诉悲惨遭遇的画面,作曲者大胆选用了陶土烧制的传统乐器“埙”来吹奏旋律,凄凉呜咽、如泣如诉,恰到好处地表现主人公对人性的渴望和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抗争。

  拉弦乐器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最为短暂的一类。此种乐器音域宽阔、音色柔和,音阶变化多端,受到电影作曲家的青睐。1994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《活着》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。从主人公福贵的纸醉金迷到恐惧和悲愤,再到对命运妥协,这一系列的情节起伏都运用了民族拉弦乐器烘托。第一段为板胡和二胡的独奏,第二段加入琵琶演奏,平淡中透着哀愁,催人泪下。

  (二)地方曲艺:配乐创作的瑰宝

  除革命歌曲、少数民族音乐和地方小调,各类戏曲艺术也是电影音乐不可忽视的创作源泉。京剧、昆曲、秦腔、粤剧、越剧、河北梆子等曲艺种类可以准确诠释电影环境和人物身份,戏曲中的唱段、鼓点也是渲染节奏的重要手段。

  以陈凯歌导演最为叫好叫座的影片《霸王别姬》来看,戏曲元素在电影音乐中发挥到了极致。插曲中作曲家自己的发挥创造,音乐与戏曲相结合,细腻、婉转,流露民族风味。影片中箫声独奏和无伴奏的昆曲清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  三、民族特征在华语电影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

  电影音乐与电影相互依存,电影音乐产生于电影,扎根于电影,但又有自己独立的灵魂,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功能。电影音乐的民族特征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,也是不断更新和吸纳新元素的。
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